香书小说 > 修真小说 > 云梦江湖行 > 第111章襄阳劫案
最新网址:www.rrrtts.com
    第111章襄阳劫案

    “对了,老叫花,方才你在襄阳查办一个案子,什么案子?和天一盟有关吗?”

    “是一桩致休官员回乡途中被害的案子,襄阳府衙认为与我丐帮弟子有关,我已查明白,与我丐帮无关,乃是襄阳城西二百余里处的聚龙山上的山匪所为,倒没什么难的——和天一盟也没什么关联。”

    “哦?大概说说?”朱文琅随口道。

    “那致休的官员名叫郑风明,七十余岁,据说是个贪官,被人告发,正要报请朝廷查办,他却抢先一步递了表呈,卸任归田,不知是不是朝廷看他年老身衰,放了一马还是怎么的,竟是准了他的辞呈,让他带了一堆贪来的财物,回贵州老家去,谁知走到襄阳地面上,竟被强人夺财灭口,一家老小被杀得干干净净,知道的人都说他是搜刮百姓做尽了坏事遭了天谴,老天有眼让他不得好死,呵呵。”周源笑道。

    “贪官卸任?一家老小杀个干净?”唐玥讶道。

    “是啊,十余口无一活命,那老小子七十多了居然还娶了五房妻妾,一看就不是好人。”周源撇嘴道。

    “脚夫呢?这老家伙总不会自己带着箱子走吧?”朱文琅问道。

    “同行的脚夫下人也是十来个,一样,没一个跑掉,全杀了,都是这贪官害的。”

    “老叫花,我有一种不好的感觉,却又不知道是何事。”朱文琅沉默下来。

    “哦?什么不好的感觉?”周源有些奇怪。

    “等我想想……想想……对了,老叫花,你不觉得,这也是一桩灭门案吗?一样有大量的钱财,一样的无一活口,所不同的,只是以前的都是对坐家的富家缙绅,这一次对的却是一个在回家路上的财主而已。”朱文琅猛然道。

    周源也一时而醒,一拍大腿,站起身来:“对!我怎么就没想过此事?老叫花本只是去分辨是否是丐帮弟子所为,找出凶人之后上报当地衙门,把被关的丐帮弟子救出来而已,却并没有想过此层……不过也不对,我已查清楚是聚龙山的强人所为,和天天盟没什么干系啊?再说了,方才你不是说,那‘血刀’胡峙一月之前正在邛县伏杀你啊,不可能同时在襄阳犯案……”周源一边说一边摇摇头又坐下。

    “我也只是胡乱猜测,作不得准。”朱文琅也觉不可能,讪笑道:“就是觉得有点像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倒确实可以去查查,这聚龙山和天一盟是否有染,对付天一盟,任何线索皆不可放过,无论如何,查一下有益无害,实在不成,这些强人呆在聚龙山为害百姓,就算帮着官军剿了他们也未为不可。”周源又道。

    “这话说得也是。”朱文琅点点头。

    “这么说,咱们就……跑一趟,查查?”周源抬头看看朱文琅。

    “还是查查吧,要不然,若真是为祸百姓,调动官兵直接剿了他们,也能少个祸害……是吧?玥儿。”朱文琅回头问唐玥。

    “你有块金牌就了不起啊?”唐玥白了朱文琅一眼。

    朱文琅与周源互相看一眼,双双大笑。

    +++++++++++++++++++++

    “回陛下,只怕……只怕作用不大。”京师,皇宫,御书房,何文灿匍匐在地。

    “怎么说?”御案后的朱元璋问道。

    “据朱千户书信所报,这天一盟四处作下灭门血案,乃是为了筹集银两,以图大事……一般的武林门派,江湖势力,所图不过是在江湖中的地盘利益或势力地位,是不敢行此种大不违之事的。此举与普通江湖门派之争大为不同,故而这天一盟所图的究竟是何‘大事’,目前仍不得而知……但即算是如此,也能够推断,此种‘大事’必然不止‘江湖’的范围……”何文灿说着便是一顿,显然是在整理思路。

    “唔,接着说。”朱元璋不动声色。

    “以臣推测,再加上此前侍卫统领上官雷遇害之事,可知,天一盟之事必然会有朝廷中人牵涉其中,只是目前大多数端倪皆出于江湖,朝廷大臣之中,虽经锦衣卫全力侦察,仍未发现有何与天一盟相关之举……故而欲对天一盟之事彻查,仍须从‘江湖’这一面入手……”

    “从江湖入手,朝廷就出不了力吗?”站在朱元璋身边的太子朱标插言问道。

    “回太子……很难。江湖之事不同于朝廷之事,往往只是一两个高手行事,最多也超不过二三十人,身手既高,动静又小,而若是官府出面,人少了对付不了,人多了……朝廷出力,要么便是政令,要么便是出动官兵,动静太大……若非目标明了,直指核心,师出无名,抓不到什么把柄,反而容易打草惊蛇……”何文灿小心地措辞。

    “那就帮不了文琅小子了?”朱标道。

    “据朱千户所言,他在全力追查天一盟线索的过程中,山东上官世家,少林派,武当派,丐帮,唐门等诸多武林门派都全力支持,可调动各派江湖门派的力量……这种方式,比之朝廷干预,有效得多,一旦查清天一盟的总坛所在,又或是查到了哪些朝廷重臣牵扯其中,有了明确的目标,便可随时调动朝廷之力,罢黜官员,出兵剿乱,皆能一举而中……正如西平侯所奏,反贼张然潜入西平侯府意图行刺,被朱千户所擒,臻洞、西浦、摆金、摆榜四部族兵反叛被西平侯阻于昆明城下,继而被颖国公领兵镇压,如此于野于朝两方面各有应对,方才迅速平息,令云南重归安定……”何文灿显是理顺措辞,越说越是顺溜:“天一盟之事亦是一样,于野,只能靠朱千户联合江湖势力,借助各大门派的支持,于朝,则须待朱千户有了确切的消息或证据,朝廷才可发兵,一举而平……朝廷现在,确实不知道如何帮到朱千户……”

    “呵呵,难为小猴儿了。”朱元璋已完全明白,笑道。

    朱元璋当年还在岳父滁阳王郭子兴的义军之中时,也是明教弟子,对于江湖之事并不陌生,清楚江湖之事与朝廷之事的不同。只是大明建朝已有十九年,朱元璋平日里所思所想,已经习惯于从朝廷的角度和手做去思考和解决问题,此时经何文灿一说,才想起来,许多江湖之事,朝廷插手,只会是一团糟,就如派一百个人去捉耗子,远不如一只猫来得有效,甚至还可能把事情越弄越复杂,越弄越麻烦,坛坛罐罐地全打碎了,耗子也没抓着。

    太子朱标虽说并未经历过江湖,但他自小便跟随朱元璋修习处理政务,又是个聪明绝顶之人,自然也是很快便想明白了这一层。

    “那便让小猴儿接着查吧,你与朱文琅随时联络,他那若是需要什么支持,你须得全力配合,待查个清楚明白,便即刻请旨调动官兵,一举捣灭天一盟!”朱元璋道。

    “臣领旨谢恩!”见好不容易说服了朱元璋,何文灿一身的汗,匍匐在地叩头谢恩。

    “去吧。”朱元璋一摆手。

    “臣告退。”何文灿又叩了一个头,起身站起,后退着出了御书房。

    “太子,来,咱们接着商量北疆的事。”看大太监高诵将何文灿送出,朱元璋转头对太子朱标道:“方才说到哪了?”

    “说到纳哈出了,父皇。”朱标躬身一礼道:“这纳哈出乃是当年成吉思汗‘四杰’之一木华黎的后裔,骁勇善战,用兵过人。据传是蒙元朝廷原左丞相扩廓帖木儿的弟子……”

    “左丞相扩廓帖木儿?就是那个十余年前死的,汉名王保保的?”朱元璋讶道。

    “正是王保保,儿臣记得洪武五年时,这王保保曾于漠北大败我明军,当时父皇还赞过他,说他是‘天下奇男子’……”朱标点头道。

    “还真是他!”朱元璋一拍大腿:“这纳哈出是王保保的弟子?怪不得这么厉害。”

    “正是王保保的弟子,自鞑子朝廷北迁之后,这纳哈出便率二十万大军雄据辽东,屯驻金山(今吉林双辽)。虽说被我大明铁骑屡屡攻击、辖地逐渐缩减,但到目前为止,纳哈出仍旧控制着西至蒙古、北至女真和朝鲜等地,与北元大汗相呼应。被鞑子朝廷封为丞相、辽东太守等职。我朝欲收复辽东,纳哈出便是拦路虎。朝廷曾四次遣使招降,要么被纳哈出把招降使给杀了,要么被割了耳朵遣返,几次派兵马入辽,也皆告失败。”

    “嗯,魏国公也曾多次向朕提起过此人,朕记得有份奏章里边就写了,‘纳哈出在辽东,前后杀掠守御官军二万余人’——忘了是谁的折子了——能和我大明铁骑掰腕子,确实是个人物——看来不打是不行了。”朱元璋点点头:“北征的事准备得如何了?”

    “因我大明大力诏谕,加上鞑子朝廷的势力日益衰落,一些鞑子在东北的将校都归附了我大明,最大的势力只剩下了纳哈出,这些年一直都在为北征的事做准备。”朱标续道:“到现在为止,朝廷在辽东已建立有十二个卫所,驻军七万余人,从去年开始,朝廷已通过海运,将大批粮米运往辽东备战,还从陕西、高丽购战马近六千匹,装备辽东官军。这些都是在魏国公的主持之下办的,已差不多了,其中四……朱棣也出力不少。”

    “嗯,他们翁婿两个,替我大明扼守北疆,确实劳苦功高……就是可惜了魏国公……这天一盟不除,迟早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!”朱元璋一拍桌子,怒道。

    “此事自有朱文琅和何文灿他们侦办,此二人都是精明强干之人,相信很快便能将这伙反贼剿灭。”朱标忙道。

    “朱文琅这小猴儿……”朱元璋似乎回想起朱文琅在宫中长大的情形,脸色缓和下来,甚至露出会心的笑意:“也不枉你母后当年这么喜欢他,确实是个聪明机灵的小猴儿,比起你那几个不争气的弟弟,不知道强了多少,只怕不输于朕当年收的那几个义子。”

    将朱文琅与自己的弟弟,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比,朱标哪敢随便接话?只是躬身含含糊糊地“是”了一声。

    “太子!拟旨!”朱元璋沉吟一会,猛地开口。

    “请父皇示下。”朱标忙躬身应道。

    “让户部准备九百万锭库纱,令北平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及北方各府州县抽调民夫二十万,运粮一百二十万石,送至松亭关、大宁、会州、富峪等处屯储,作为北征粮饷。令宋国公冯胜与兵部商议,以……”朱元璋一顿:“……以二十万大军为据,拟定北征方略,限……限十月末,呈报上来,明年——洪武二十年——发兵北征!”朱元璋拍案而起。

    “儿臣,遵旨!”朱标一下跪倒下去,重重磕头道。旁边的大太监高诵也连忙跪倒,磕下头去。

    ++++++++++++

    襄阳府乃中原重镇。战国时楚置北津戌,始为军政重邑。汉时置县,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曰:“襄阳位于襄水之阳,故名。”辖汉水以南、中庐县以东、县以北的地区。王莽时曾一度改称“相阳”,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,仍属荆州南郡。建安十三年,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,置襄阳郡,郡治在襄阳城内。曹魏、西晋之时,仍属荆州襄阳郡。东晋时,因雍州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,为安置流民,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。此后历代为州、郡、府治所。《荆州记》载: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,文化发达,城南一带号称“冠盖里”。汉献帝初平元年刘表为荆州刺史,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,襄阳始为中南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中心。元二十九年,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。

    襄阳巍峨古城,山河壮丽,曾有不少骚人墨客赋诗以歌,唐时王维曾有诗《汉江临泛》曰:“楚塞三湘接,荆门九派通;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。郡邑浮前浦,波澜动远空;襄阳好风日,留醉与山翁。”唐徐贞安则有诗《题襄阳图》云:“画得襄阳郡,依然见昔游;观山思驻马,汉水忆回舟。丹壑常含霁,青林不换秋;图画空咫天,千里意悠悠。”襄阳以西二十余里便是隆中,蜀汉武侯诸葛孔明便曾在此隐居长达十年之久,一篇《隆中对》,纵横天下,指点江山,流芳百世,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八字令后人嗟叹不已,隆中曾有牌坊,上书对联一副,曰:“三顾频繁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”闻名天下,为万世楷模。

    襄阳城天下闻名,典籍中多有记载,朱文琅也曾看过不少书,都知道一些,不过给他印象最深的既非隆中卧龙岗,亦非襄阳王维句,而乃是当年在宫中时,上官雷和他聊起的一些武林旧事。

    据上官雷道,百余年前,曾有大侠郭靖,以襄阳孤城一座,领全城百姓抗击蒙古大军,踞守襄阳数十年,使得蒙古铁骑城前止步,不得横扫中原,万世景仰。

    那大侠郭靖自小在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军中长大,还曾被成吉思汗封为“金刀附马”,指婚于成吉思汗最喜欢的小女儿华筝公主,又与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义结金兰,连后来的蒙古大汗忽必烈,都须得尊称他一声“郭叔叔”。

    但那郭靖见蒙古大军要入侵大宋,便领全城百姓死守襄阳,以岳武穆治军之法训练士卒,当时的襄阳城,兵精甲于天下,以至于蒙古大军数十年都未能南下中原,连蒙古大汗蒙哥都战死在襄阳城下,忽必烈铩羽而归。

    后来蒙古大军再度大举南侵,襄阳城敌众我寡,终于城破,郭靖大侠连同曾为丐帮帮主的夫人黄蓉女侠一同战死疆场,一子一女也皆未能幸免,仅余一女郭襄,因云游在外得免于难,后来便创下了峨嵋派。

    消息传开,天下英雄无不扼腕叹息。那郭靖不但因得到武穆遗书,深通兵法,用兵如神,数次以少胜多,而且武功盖世,一手“降龙十八掌”刚猛绝伦,天下无敌,后人所称的天下武林“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”五绝之中的“北侠”便是他。

    只因郭靖独抗蒙古数十年,使南方大宋百姓免遭战火,武林中人送他一个“侠”字,他常道“为国为民,侠之大者”,八字传颂天下,实令闻此言者肃然起敬。

    此等武林旧事,令朱文琅景仰不已,缠着上官雷非得一遍一遍地说起,总是百听不厌。故而这次朱文琅和“铁丐”周源一道去往襄阳,探查那致休贪官郑风明被杀一事,虽说最主要是因为怀疑此事和天一盟所做的灭门案十分相似,却也暗含私心,他是一心想来这襄阳走一走,亲眼看一看当年独抗蒙古数十年的中原名城,寻访一下当年大侠郭靖的遗风。

    不过两日工夫,朱文琅唐玥和周源三人已纵马来到这襄阳城下。

    只见襄阳城高耸的城墙巍巍而立,极是雄伟,那城墙上的青石砖已是泛着青黑,斑斑驳驳,坑坑洼洼,皆是历代战火所致。

    朱文琅骑在马上,极目远眺,幻想着那大侠郭靖身着铠甲,似乎正威风凛凛地站在城头,俯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蒙古大军,烽火连绵,呐喊震天,郭靖大侠镇定自若,手执小旗,指挥襄阳兵士守城御敌,城中百姓无不纷纷相助,青壮者抬石搬木,妇孺们替受伤的军士包扎伤口,清洗血衣,全城齐上,力抗蒙古数十万大军,毫无惧色,人人视死如归,城墙下堆满了双方将士的尸体,一片刺眼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城墙……

    “琅哥,发什么呆呢?”旁边的唐玥见朱文琅远远望着那襄阳城墙半天不动,便如发呆一般,奇怪地问道。

    这一下把朱文琅从遐想中惊醒,才猛然觉出眼前哪有那烽烟战火?有的只是蓝天白云,徐徐春风,可朱文琅耳边却似乎仍响着那震天的万马铁蹄轰鸣。

    “呵呵,没什么。”朱文琅讪笑道。

    襄阳城被一条极宽的护城河所围,也许是因为襄阳乃中原重镇,兵家必争之地,护城河也比别处的宽得许多,最窄处也有五六十丈,最宽的地方竟有八九十余丈宽,比一条真正的小河还要宽上许多,若非如此,当年郭靖镇守在襄阳之时,襄阳也难得被誉为铁打的城池,固若金汤。只是如今这护城河中的水静静流淌,夕阳西下,红霞晚照,微微的春风中泛起一层层细细的涟漪,将这座饱受硝烟弥漫的城墙又装点上了一丝淡淡的温柔。

    ***********史实贴片:*******

    【纳哈出】====纳哈出(?—1388年),元末大臣,太平路万户,官至大尉、丞相、辽东太守等职。蒙古开国元勋木华黎后裔。骁勇善战,用兵过人。元顺帝时,曾率军与红巾军战斗。元廷北迁后,率20万大军雄据辽东,屯驻金山(今吉林双辽)。此时虽受明军屡屡攻击、辖地逐渐缩减,但仍控制着西至蒙古、北至女真和朝鲜等地,与北元大汗相呼应。明廷几次遣使招降,不从。后几次派兵入辽,均以失败告终。1387年明将冯胜等率20万大军进攻辽东,被迫投降。明太祖封其为海西侯,1388年在武昌病逝。

    【明初第六次北伐】====洪武二十年,正月初二日,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,颍国公傅友德、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,南雄侯赵庸、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,东川侯胡海、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,前军都督商焉参赞军事,率二十万明军,征讨纳哈出。此战明军俘获北元辽东军二十四万余人,牲畜辎重无数。六月底,冯胜等胜利班师。辽东从此归并于明帝国。

    【王保保】====王保保,蒙古名扩廓帖木儿(Köke Temür,蒙古语意为“青铁”,?—1375年,关于其卒年的不同说法,参见人物争议目录)。蒙古伯也台部人,生于光州固始县,元朝末年将领。王保保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承旨、太尉赛因赤答忽,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,后被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。元末农民起义时,王保保跟随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,镇压红巾军。至正二十二年(1362年)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,王保保独当一面,并卷入元廷党争及军阀混战,曾被封为河南王、中书左丞相。至正二十八年(1368年),明朝攻占大都,王保保自山西退至甘肃,在沈儿峪被明军击败后于至正三十年(1370年)北奔和林,辅佐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,力图光复大元江山。宣光二年(1372年,明洪武五年)大破明军于漠北,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“天下奇男子”。后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。在金庸江湖故事中,王保保乃是张无忌的大舅子,张无忌的妻子赵敏,正是王保保的表妹,王保保的舅舅察罕帖木儿的女儿。

    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亲,点击进去,给个好评呗,分数越高更新越快,据说给香书小说打满分的最后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!
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:https://wap.rrrtts.com,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,无广告清新阅读!